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一般指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的方法,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为核心理念,对身心进行调整养护,预防疾病的发生,从而增进人体健康,保持和恢复人体健美的生命过程。
这一养生理论充分体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要精神。
以下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顺应四时即《内经》中所说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人们在春夏之季,自然界万物欣欣向荣,此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养生者应该顺时而养,使体内的阳气向外宣发,精神愉快,快乐而行;秋冬之季,万物收敛,人体的阳气也向内收藏。
此时养生者应顺应阴阳消长规律,收敛神气,保持宁静,营养体内。
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不是单纯的“适应气候”或是“逆天而行”。
不是自然界的所有气候都需要你去适应的,必须与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协调统一方可。
换句话说,“人与天地相应”应当以人的生理特点做主为参照,再进一步去对应自然界的变化。
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
一年四季有各自的属性:春属木、夏属火、长夏属土、秋属金、冬属水。
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
不同的季节应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以春季为例:春天的特点就是生发、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所以春季养生应以生发为主。
如何生发?就是让体内的阳气向上向外宣发。
具体做法就是“生发”二字:1. 多运动、少食酸性的食物(比如橘子、醋等),以疏肝达阳、宣发阳气;2. 精神上要尽量多向他人或其它动物发出慈祥和善的意像以调和木火之象。
只要理解并做到这简单二条“顺应四时”这个养生的大原则就有了根本上的把握了。
不过你仍需参照不同脏腑的更具体调养方法结合应用就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了!而老年朋友虽然仍需遵守这个大原则但具体方法上就要做适当的调整了。
形神兼养在中医养生理论中不仅注重形体锻炼,而且更注重精神的调养。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说明人的健康长寿,“神”是内在的因素。
形体锻炼可以强壮身体,而精神的调养则可以健康精神。
形体锻炼以养形为主;精神调摄以养神为要。
只有形神兼养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动静结合中医养生理论中主张动静结合,这也是中医养生的一大原则。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是说形神放松、放旷、随意、安宁的意思。
只有动中取静,动静结合,才是最有效的动。
此外静功也是养生的另一重要手段。
“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是我国最早的预防医学观点之一,通过摄养预防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素问·四气调神篇》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之地,不亦晚乎!”说明未病先防的重要性。
预防为主的思想体现了中医养生学的大智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动静结合、形神兼养、顺应四时变化等原则相结合才能取得更佳效果。
以上就是中医养生的一些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我们还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体质特点,灵活运用这些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养生的效果。
除此之外,中医还提倡食物多样化和五味调和的理论观点,“饮食有节”“谨和五味”能补偏救弊、颐养五脏、平衡气血、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
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体质理论的具体分析把人群划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等九种类型体质进行养生保健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中医养生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身体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于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搜搜健康网》。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